13706488630

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发布日期:2020-10-18 浏览次数:

梨小食心虫形态特征
    成虫:体长6~7毫米,翅展13~14毫米,暗褐至灰黑色,下唇须灰褐色向上翅,触角丝状,前翅灰黑色,前翅前缘有白色斜短纹8~1 0条,翅面散生灰白色鳞片而成许多小白点,近外缘有10个小黑点,中室端部有l明显的小白点,后缘有些条纹。后翅茶褐色,各跗节末端灰白色。腹部灰褐色。
    幼虫:体长1 0~’1 3毫米,淡红至桃红色,头褐色,前胸盾片黄褐色,前胸侧毛组3毛,臀栉4~7齿,腹足趾钩单序环25~40个,臀足趾钩1 5~30个。小幼
虫体白色,头和前胸盾片黑色。
    卵:扁椭圆形。周缘扁平,中央鼓起,呈草帽状,长径0.8毫米,初产时近白色半透明,近孵化时变淡黄;幼虫胚胎成形后,头部褐色,卵中央具一小黑点,边缘近褐色。
    蛹:体长6~7毫米,纺锤形,黄褐色,复眼黑色。第3~7腹节背面有2行刺突;第8至第10腹节各有一行较大的刺突,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:
    梨小食心虫危害症状
    幼虫蛀果多从果实顶部或萼凹蛀人,蛀入孔比果点还小,呈圆形小黑点,稍凹陷。幼虫蛀入后直达心室,蛀食心室部分或种子切开后多有汁液和粪便。被危害的果实有几种典型的症状:蛀入孔周围果肉变黑腐烂,称之为“黑膏药”;脱果孔较大,直径约3毫米,似香头大的孔,俗称“香眼;蛀人孔和脱果孔内或周围有粪便,俗称“米眼”;有的蛀人孔和脱果孔呈水浸状腐烂,又称“水眼”。桃、杏、李果蛀人孔较大,多在果核附近蛀食并有很多虫粪。
    幼虫危害桃梢时多从顶尖部位第2~3个叶柄基部幼嫩处蛀人,向下蛀食木质部和半木质部,留下表皮,被蛀食的嫩尖萎蔫下垂,很易识别。这一特点也是判断果园有无“梨小”发生的主要依据之一。幼虫有转梢危害的习性,每头幼虫一生可危害3~4个桃梢,有时幼虫也危害樱桃、李、梨和苹果的新梢。
    梨小食心虫防治技术
    一、休眠期
    1.清洁梨园。初冬和早春清扫落叶、剪除病虫枝条、刮去枯死的老翘皮,刮完后集中烧毁。
    2.深翻。封冻前将树冠下土壤深翻20~30厘米,破坏在土中越冬的梨小食心虫的生态环境,造成死亡。深翻时一定要将下层土翻至上层。
    3.诱杀越冬幼虫。越冬幼虫脱果前,在主干或大分枝上绑lO~15厘米宽的麻袋片、草绳、草把或胶带,引诱老熟幼虫进入化茧,封冻时解下,灭杀越冬幼虫。
    二、开花期
    1.人工防治。在梨小食心虫第一代幼虫危害枝梢期,摘除虫梢并集中深埋或烧毁。
    2.诱芯防治。利用迷向诱芯或迷向管防治,使用时间为3月15日到10月5日,每667平方米60根(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),均匀悬挂在距离地面1.5米以上的树枝上,75~90天后重新悬挂1次。
    3。糖醋液诱杀。使用时间为3月15日到10月5日,在果园内放置糖醋液诱杀梨小食心虫。糖醋液的配比为:糖(绵白糖)5份、醋(食用)20份、酒(95%酒精)3份、水80份。
    4.天敌防治。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,在梨小食心虫第一、二代卵期,释放松毛赤眼蜂,每公顷150万头,每次30万头/公顷,分4~5次放完。
    5.地面防治。在越冬幼虫出土始期,于树冠下地面上喷洒48%毒死蜱乳油600倍液,或50%辛硫磷乳油300倍液,每667平方米喷药液150千克左右。喷后耕耙表土。
    6.树上喷药。在花前、花后各喷1次1.8%阿维菌素乳洫3000倍液,或2.5%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,防治梨小食心虫。
    三、幼果期
    1.人工防治。从5月初开始,经常在梨园巡查,发现有梨小食心虫危害的虫果,均要立即摘除并销毁。
    2.套袋。在花后20~40天套袋,防止梨小食心虫在果实上产卵危害。
    3。杀虫灯诱杀。为保护利用天敌,在成虫高发期,果园内悬挂杀虫灯进行诱杀,可结合挂l~2粒性诱剂诱杀雄成虫。悬挂高度以杀虫灯底部略高于树冠顶部为宜。
    四、果实膨大期
    1.化学防治适期。当性诱剂诱集到的成虫数量连续增加,且累计诱蛾量超过历年平均诱蛾量的16%时,为发蛾盛期,发蛾盛期后3~5天为产卵盛期,开始用药防治。
    2.在产卵盛期用药。药剂可选用:①1.8%阿维菌素乳油4000~5000倍液。②2.5%功夫或20%灭扫利乳油2500~3000倍液。③25%灭幼脲3号悬浮剂1000~1500倍液。④20%氟铃脲悬浮剂8000~10000倍液。
    五、果实成熟期
    注意经常捡拾地面虫果并及时深埋,可消灭部分未脱果的梨小食心虫,降低越冬虫源